close
12.7~12.17 ;極大期12.14; 預測高峰期為24h45m; 可能變化(±2~3h)
雙子座流星雨數量多且定時出現,使得名列年度三大流星群之一。
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的雙子座流星雨自十二月六日揭開序幕,但要到十四日前後才會達到極大。
預計今年2007年的極大期發生在十二月十五日晚間00︰45前後。
極大時,每30秒便可看到一顆流星,也就是說每小時平均可達120顆。
雙子座屬冬季黃道星座,在每年12月中旬的天黑後,雙子座就在東邊地平附近,午夜時升至天頂,
天亮前才移到西方天空中,整夜均可見到,對臺灣地區而言,觀測條件非常棒!
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的雙子座流星雨自十二月六日揭開序幕,但要到十四日前後才會達到極大。
預計今年2007年的極大期發生在十二月十五日晚間00︰45前後。
極大時,每30秒便可看到一顆流星,也就是說每小時平均可達120顆。
雙子座屬冬季黃道星座,在每年12月中旬的天黑後,雙子座就在東邊地平附近,午夜時升至天頂,
天亮前才移到西方天空中,整夜均可見到,對臺灣地區而言,觀測條件非常棒!
⊙雙子座流星雨歷史︰
一般流星雨通常都是某顆彗星物質留在其軌道上而引起的;但雙子座流星群的來源卻是一顆小行星(3200)Phaethon,
是天文界第一次確認小行星與流星雨有關的事件,但卻同時引起彗星、小行星的本質是否相同的爭議。
是天文界第一次確認小行星與流星雨有關的事件,但卻同時引起彗星、小行星的本質是否相同的爭議。
大部分著名的流星雨,如英仙座、獅子座流星雨都已經相當古老,在數千年前便有歷史記載。
以英仙座流星雨而言,中國歷史在西元36年便已有紀錄可查。但雙子座流星雨則另有一番傳奇。
雙子座流星雨似乎在1862年突然出現,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的紀錄。
當時並不顯眼,1860~1870年代只記錄到10~20顆左右的流星,到1980~1985年則增至60~110顆左右,
但從出現開始,它的數量便逐年不斷增加,直到現在。
有研究指出:可能是因為流星體的繞日軌道有比較明顯的進動,每世紀退行1.6度左右。
從1860年之後便逐漸漂移、接近地球軌道之故,之後將又逐漸漂離地球;
因此近百年來是這個小行星軌道最接近地球的時候,連帶的使雙子座流星雨的數量也逐漸增多。
所謂的軌道進動,是指這個軌道平面的方向在太空當中並不固定,會逐漸轉動;
地球軌道也有進動,因此有歲差的出現。而退行則是指軌道平面轉度的方向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反。
研究結果建議:地球軌道應只在1800~2100年之間與此流星體軌道有相交。
所以,可能在2100年之後,雙子座流星雨就會從地球的天空中消失了。
以英仙座流星雨而言,中國歷史在西元36年便已有紀錄可查。但雙子座流星雨則另有一番傳奇。
雙子座流星雨似乎在1862年突然出現,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的紀錄。
當時並不顯眼,1860~1870年代只記錄到10~20顆左右的流星,到1980~1985年則增至60~110顆左右,
但從出現開始,它的數量便逐年不斷增加,直到現在。
有研究指出:可能是因為流星體的繞日軌道有比較明顯的進動,每世紀退行1.6度左右。
從1860年之後便逐漸漂移、接近地球軌道之故,之後將又逐漸漂離地球;
因此近百年來是這個小行星軌道最接近地球的時候,連帶的使雙子座流星雨的數量也逐漸增多。
所謂的軌道進動,是指這個軌道平面的方向在太空當中並不固定,會逐漸轉動;
地球軌道也有進動,因此有歲差的出現。而退行則是指軌道平面轉度的方向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反。
研究結果建議:地球軌道應只在1800~2100年之間與此流星體軌道有相交。
所以,可能在2100年之後,雙子座流星雨就會從地球的天空中消失了。
在1862年雙子座流星雨出現之後,天文學家隨即開始尋找其母彗星。
有趣的是:一般流星雨通常都是某顆彗星物質留在其軌道上而引起的;但雙子座流星群的來源卻是一直是個謎,
找不到任何與其軌道契合的彗星。
直到1983年10月,天文學家經由IRAS(紅外天文衛星,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)
在天龍座中發現到一顆小行星,當時暫時命名為1983TB,後來才確認這顆小行星以每1.4年的週期繞著太陽公轉,
且軌道相當橢圓;後來經軌道測定後,給予正式名稱為MP 3200(Phaethon),
並發現與雙子座流星雨的流星體軌道完全吻合,因而確認它是正宗的雙子座流星雨起源。
這是天文界第一次確認小行星與流星雨有關。
但一顆小行星怎麼會形成流星雨呢?彗星是因為當其夠接近太陽時,從其冰凍的核心噴出物質所致,
但小行星的結構雖然密實,但不明原因使3200Phaethon的核心也會像彗星一樣,在接近太陽時崩裂出流星物質,
形成流星帶,但又不足以形成像彗星一般的彗尾等結構。
最初推測Phaethon可能曾遭其他小行星撞擊,產生大量粉末般的塵粒,形成雙子座流星雨。
由於Phaethon的軌道的確有部分與小行星帶重疊,所以這種推測似乎正確,但之後深入的研究卻推翻了這種說法。
因為雙子座流星雨的流星體分布在小行星帶內是散開的,在接近太陽附近較為集中,這種狀況說明了Phaethon
的特性比較接近彗星。
有趣的是:一般流星雨通常都是某顆彗星物質留在其軌道上而引起的;但雙子座流星群的來源卻是一直是個謎,
找不到任何與其軌道契合的彗星。
直到1983年10月,天文學家經由IRAS(紅外天文衛星,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)
在天龍座中發現到一顆小行星,當時暫時命名為1983TB,後來才確認這顆小行星以每1.4年的週期繞著太陽公轉,
且軌道相當橢圓;後來經軌道測定後,給予正式名稱為MP 3200(Phaethon),
並發現與雙子座流星雨的流星體軌道完全吻合,因而確認它是正宗的雙子座流星雨起源。
這是天文界第一次確認小行星與流星雨有關。
但一顆小行星怎麼會形成流星雨呢?彗星是因為當其夠接近太陽時,從其冰凍的核心噴出物質所致,
但小行星的結構雖然密實,但不明原因使3200Phaethon的核心也會像彗星一樣,在接近太陽時崩裂出流星物質,
形成流星帶,但又不足以形成像彗星一般的彗尾等結構。
最初推測Phaethon可能曾遭其他小行星撞擊,產生大量粉末般的塵粒,形成雙子座流星雨。
由於Phaethon的軌道的確有部分與小行星帶重疊,所以這種推測似乎正確,但之後深入的研究卻推翻了這種說法。
因為雙子座流星雨的流星體分布在小行星帶內是散開的,在接近太陽附近較為集中,這種狀況說明了Phaethon
的特性比較接近彗星。
⊙Phaethon究竟該算是小行星還是彗星呢?
從Phaethon的光譜看來,它比較像是石質的小行星,但它的軌道又像彗星。
當Phaethon接近太陽時,它會形成類似慧尾的不明顯結構,並轉化為流星體。
許多天文學家相信是一顆被厚重星際塵堆壓著、處於潛伏期的彗星。這層厚厚的外衣讓它外表看起來像一顆小行星,
但其核心卻是一顆彗星。
至於雙子座流星雨真正的起源之謎,恐怕得等到未來的太空探測實地造訪之後才能揭曉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